宫颈癌的这些谣言一个都不能信!好医友带你科学认识宫颈癌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18年估计宫颈癌在全球范围内新发病例超过57万人,占所有癌症死亡妇女的7.5%,每年宫颈癌造成的死亡超过31万人。
尽管宫颈癌这么可怕,但它是可以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方式来减少HPV感染、预防宫颈癌发生的。子宫颈癌也将由此成为人类通过注射疫苗、筛查和早诊早治来预防以消除的第一个恶性肿瘤。
谣言1:感染HPV或得了子宫颈癌是因为私生活不检点(X)
犹记得小时候,有些青春期女生发育较早,生理期和身体发育这两件本来值得庆贺的人生大事,却因为传统保守而感到羞耻,更过分的是班级里有些不怀好意的同学在背后议论纷纷。而今虽然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都好了很多,但仍旧有一些对宫颈癌不够了解的人在散波各种谣言:
那么子宫颈癌真的是因为私生活不检点吗?
HPV英文全称humanpapillomavirus,中文全称为人类乳头状瘤病毒。通常情况下,大约有80%的人一生之中都会被感染至少一种型别的HPV,一般发生在初次性行为后不久。
但感染了HPV病毒并不是说一定会发展成子宫颈癌:HPV的家族很庞大,目前已发现约有200种不同基因型别的HPV,其中有40多种型别能够感染男女生殖道,感染部位包括阴茎皮肤、外阴、肛门、阴道、子宫颈和直肠。且HPV可以根据致癌性的不同,分为高危和低危,但绝大多数HPV感染属于无症状的「一过性感染」,超过80%的感染会被人体免疫系统在6-24个月内被清除。只有少数高危型的HPV持续感染才会有一定几率引发宫颈癌,通常情况下持续感染经过10-20年的自然演化发展,才可能会发展成为宫颈癌。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目前已认定12种型别的高危型HPV最具致癌潜能,分别是: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和59型。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感染型别与国际以及亚洲地区其他国家略有差异,在细胞学正常人群中,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HPV型别依次是HPV16/52/31/53,而在我国排名前四的型别依次是HPV16/18/58/52。除了广泛流行的HPV16/18型,HPV58/52型在中国宫颈癌中占比为14.7%,明显高于全球占比7.4%。
由于高危型别的HPV病毒具有致癌性,所以在型别的认知上我们不能仅关注世界排名前二的16和52型,对于其他高危型别的感染(比如18和58型别)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而持续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性行为开始过早:与初次性交年龄为21岁或以上的女性相比,初次性交年龄为17-20岁的女性发生宫颈癌的风险约为前者的1.5倍,初次性交年龄小于17岁的女性的风险约为前者的2倍
多个性伴侣:与只有一个性伴侣的女性相比,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发生宫颈癌风险有所增加
高危性伴侣:如男性伴侣有多个性伴侣,即使女方始终只有一位性伴侣,也仍旧有很大风险感染HPV
性传播感染史(如沙眼衣原体、HIV病毒、疱疹病毒等)
以上这些因素跟「性传播」的确是有关的,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来自于:
子宫颈上皮内病变或阴道癌病史者
免疫功能低下
直接接触感染(如手接触了HPV污染的物品后,常发生在如厕、沐浴时有可能将病毒带入生殖器官,或者是生殖器官接触到带有HPV污染的浴巾、内衣等也有可能被感染)
由此可见,感染HPV的途径有很多,将感染HPV或得宫颈癌等同于不检点的说法,是非常片面的。
谣言2:只有上了年纪的女性才会得宫颈癌,年纪小不会得宫颈癌(X)
先来看一组全球范围内的数据:
根据2019年ICO世界HPV和相关疾病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宫颈癌是女性第三大恶性肿瘤,还是15-44岁女性的第二大恶性肿瘤。
再看回国内:
根据2019年ICO中国HPV和相关疾病的报告显示,在中国15~44岁女性中,宫颈癌发病率高居恶性肿瘤第三位,并且已成为中国该年龄段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中国多中心、基于人群的研究显示:中国女性HPV感染率按年龄呈「双峰」分布:第一个高峰在「17-24岁」,第二个高峰在「40-44岁」。某些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可导致癌前病变,如果不治疗一般经过10-20年的时间可进展为宫颈癌。
由此可见,并不是只有上了年纪的女性才会感染HPV甚至发展成子宫颈癌。17到24岁的年轻女性也应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对于HPV的预防和筛查,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宫颈癌可不会因为你年龄小,就轻易放过你。
谣言3:HPV只能导致宫颈癌?(X)
HPV全名叫作人乳头瘤病毒,前文我们已经说了HPV分布在人体很多部位的皮肤和粘膜,男性和女性都有,比较常见的就是出现在口咽部、肛门和生殖道。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能够导致宫颈癌,而低危型别的HPV6和HPV11则能引起生殖器疣等症状。
像肛门生殖器疣常被简称为「生殖器疣」,又名「尖锐湿疣」或「性病湿疣」,俗称叫菜花是因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的形状像极了菜花。另外,还有丘疹性、角化型、结节状及巨大型等各种形态的尖锐湿疣(由于太辣眼睛,具体长什么样就不放图了,可自行搜索)。
肛门生殖器疣除了瘙痒、疼痛,阴道阻塞和性交痛这些症状之外,最让人难受的是它难治疗、易复发,目前来说无法通过任何方法彻底根除,在适宜的条件下,甚至可以死灰复燃,形成新的赘生物,所以生殖器疣常常久治不愈,即使短暂的症状缓解,也很容易复发。
因此对于这一类疾病来说,预防的意义就更加重要了。
谣言4:接种疫苗后,就不需要宫颈筛查?(X)
为了减少HPV感染,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子宫颈癌前病变,以及对子宫颈浸润癌及时治疗降低子宫颈癌的疾病负担,2017年中国《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提出了三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是开展健康教育和接种HPV预防性疫苗:
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适龄男女开展安全性行为的教育,包括推迟初次性行为年龄、减少高危性行为、促进安全套的使用等等,并对推荐年龄范围内的女性在初次性行为前进行HPV疫苗接种。
但由于HPV预防性疫苗并不能起到100%预防子宫颈癌发生的作用,且目前约有30%的子宫颈癌不能通过接种HPV疫苗预防,因此25~64岁有性生活的女性即使接种过预防性HPV疫苗,仍应该进行宫颈癌筛查,也就是进入到所谓的二级预防阶段:
二级预防是对所有适龄妇女定期开展宫颈癌筛查:
(图源: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三级预防是根据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开展适宜的手术、放疗、化疗及姑息疗法。
为加速消除宫颈癌这一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11月17日发布了《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提出了三个2030年之前要实现的目标:
90%的女孩在15岁之前完成HPV疫苗接种;
70%的妇女在35岁和45岁之前接受高效检测方法筛查;
90%确诊宫颈疾病的妇女得到治疗(90%癌前病变阳性妇女得到治疗,90%浸润性癌病例得到管理)。
如果成功实施疫苗接种、筛查和治疗这三项关键措施,到2050年,可以减少40%以上的新发病例和500万相关死亡病例。
写在最后:
疫苗的发明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医学进步之一,通过预防接种人类已经基本根除了天花,小儿麻痹症这些曾经肆虐全球的健康杀手。而今我们可以通过疫苗,预防麻疹,腮腺炎,风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水痘,小儿麻痹症,甲型和乙型肝炎,轮状病毒,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脑膜炎球菌这些致病原和疾病,通过疫苗提高了我们人类的生存率,改变了我们对死亡的预期。
好医友表示,接种HPV疫苗是宫颈癌综合防控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宫颈癌一级预防的最佳策略,我们对其要有客观正确的认知,并且用科学的态度来保护自己。
2021-09-26 10:15
好医友小编
联系医学顾问
医学顾问微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