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医学顾问:400-060-9693 (24小时在线)
首页 > 医学资讯 >

检查出来肠息肉,会变为肠癌吗?

医学资讯 | 阅读量:

所谓肠息肉,就是肠道内肠粘膜上发生的隆起性病变(通俗说就是个“肉疙瘩”)。

近年来,由于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不少身体没有症状的朋友,通过体检筛查,发现了藏在自己肠道里的息肉。

其中一些人会对肠道里的“不速之客”十分大度,认为小小息肉问题不大,就跟皮肤上长个瘊子一样,无伤大雅。还有一些人,会在拿到体检报告后吓得腿软,整日提心吊胆,生怕息肉会变成肠癌

那么肠息肉到底会不会恶变为肠癌?发现肠息肉后又该如何应对呢?

01、肠息肉会恶变为肠癌吗?

并不是所有息肉都会癌变。比如炎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通过治疗原发肠道疾病,让炎性刺激消失后,炎性息肉可自行消失。此外错构瘤、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均属于非肿瘤性息肉,一般都不会恶变。但腺瘤性息肉(也叫肿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癌变风险大一些,值得警惕。

在腺瘤性息肉中,不同类型的癌变风险也不太一样。一般来说,息肉存在个头较大、数量较多、结构里的绒毛状成分较多、伴有重度异型增生等风险因素时,恶变风险会相对更高。

不过腺瘤性息肉一般要比肠癌早出现5-10年。所以查出息肉和肠癌是两码事,无需过度紧张,及时规范治疗处理掉就好。

02、如何确定肠息肉良恶性?

虽然医生通过内镜下对息肉的形状特征(如带蒂还是扁平、大小、有无出血溃疡等)等信息,可以大致推断息肉的良恶性,但真正能够下定论的“金标准”,仍然是病理活检。

因此在拿到病理活检结果之前,不要自己吓唬自己。

03、肠息肉是否都要切掉?

虽然很多时候息肉并不会给患者造成明显不适感,但肠道内养着这些没准哪天就会爆炸的“大宝贝”,总是十分膈应人。所以在检出息肉后,医生往往都会建议切除。

不过炎性或增生性息肉这种良性息肉,除非引起了腹泻、肠梗阻或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也并不是非切不可。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检查过程中医生顺便取掉息肉对患者来说,可以减少后面的治疗次数,但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这种“一锤子买卖”。

因为有的息肉直接切除出血风险较大,有的患者还正在用抗凝药治疗其他疾病,类似这些情况,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查排除风险再行治疗,这也是为患者安全着想。当然,如果是特别小的息肉,医生判断风险完全可控,往往检查过程中可能就顺手拿掉了。

04、肠息肉切完后如何随访?

根据2020年美国胃肠病学会、美国胃肠协会与美国胃肠内镜学会组成的美国结直肠癌多学会工作组(USMSTF)推出的《结肠镜检查和息肉切除术后随访的推荐意见》中的内容,好医友整理出了其中证据比较靠谱、推荐等级为中等或强推荐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在肠镜准备充分、检出率有保障以及息肉得以完全切除的前提下:

对小于10毫米的管状腺瘤,如果数量为1-2个,7-10年内重复结肠镜检查;数量为3-4个,3-5年内重复结肠镜检查;数量为5-10个,3年内重复结肠镜检查。

对存在大小≥10毫米、绒毛状结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三者中任意一项风险因素的腺瘤患者,3年内重复结肠镜检查。

对分片切除的腺瘤或大于20毫米的无蒂锯齿状息肉(SSP),6个月内重复结肠镜检查。

关于随访间隔,目前国内尚无定论,不过一些专家认为,低危人群(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不伴有其他风险因素)可以考虑切除息肉后,每年做1次肠镜检查。

而高危人群(如腺瘤数量多、个头大、伴重度异型增生或原位癌、广基的绒毛状腺瘤或绒毛混合型腺瘤等)可以考虑切除息肉后,3-6个月做一次肠镜复查。如果复查结果较好,可以遵医嘱适度延长间隔时间。

05、什么时间应该开始做肠镜?

据美国肠镜检查指南建议,50-75岁的平均风险人群,可以考虑每10年做1次肠镜。76岁以上的人,需要咨询医生,明确利弊后再做决定。

国结直肠癌患者发病中位年龄为45岁,比欧美要早不少年,因此起始筛查年龄也应该早一些。由于肠癌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更高,因此这部分人的筛查年龄应更为提前。

06、谁是肠癌高危人群?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有结直肠癌家族史(尤其是直系亲属)的人

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的患者

长期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习惯,缺乏锻炼的人

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伴有长期便秘或排便习惯改变的人

盆腔接受过放疗的人

吸烟、饮酒的人

有增加肠癌风险的遗传综合征(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的患者也属于肠癌高危人群,但此类患者确诊后,筛查起始时间、筛查间隔以及治疗方案存在较大差异。

好医友重点总结,通过肠镜查出息肉,并不是什么坏事。提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如同拆掉了体内危险的“定时炸弹”,能够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健康。

2020-07-13 16:44

好医友小编

联系医学顾问


看不清?点击更换

医学顾问微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