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医学顾问:400-060-9693 (24小时在线)
首页 > 用药资讯 > 心脑血管疾病 >

5类降压药同台PK,先用它竟然最好!很多医生都错了

心脑血管疾病 | 阅读量:228次

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到27.9%(≥140/90 mmHg),平均每4个成人里就有一个高血压患者。并且,患病率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如果采用2017年美国最新的高血压标准(≥130/80 mmHg),我国将近一半的成人都有高血压。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初始降压药物选择很多,但到底要先用哪一种效果最好,多数医生都说不准。

针对这一问题,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最新发表的一项系统、跨国、大规模研究,提供了更多关于不同高血压药物的相对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信息,为治疗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这项规模空前的研究汇集了来自4个国家9大机构数据库的490万患者的数据。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数据来比较5类一线高血压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类):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使冠状血管舒张,同时扩张外周动脉,使外周阻力降低,从而降低血压。

代表药物: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

2.β受体阻断剂:通过降低心排血量,抑制肾素释放,使血压降低。

代表药物:美托洛尔、拉贝洛尔、普萘洛尔等。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使收缩血管的物质减少,同时还可以抑制缓解肽等扩血管物质降解,从而达到降压作用。

代表药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福辛普利等。

4.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ARB类):直接阻断血管紧张素II受体,起到降压作用,同时还可以保护心血管、改善代谢。

代表药物:氯沙坦、缬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等。

5.利尿剂:通过利尿,减少血容量使血压下降。其中噻嗪类利尿剂,主要抑制远曲小管的 Na+- Cl- 共同转运载体,影响尿液的稀释过程,产生中等强度的利尿作用。

代表药物:氢氯噻嗪、氯噻酮、吲达帕胺。

研究人员分析了每种药物预防高血压三大不良后果(心脏病发作、心力衰竭和中风)的效果,以及每种药物在造成46种不必要副作用的情况。

耶鲁大学心脏病学家Harlan Krumholz博士说:“这项研究为患者选择高血压治疗方法提供了深刻的见解。与众不同的不仅是规模,还有优化结果可信度的先进方法。”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称为跨数据库网络或LEGEND的大规模证据生成和评估框架方法。使用LEGEND,研究人员能够共享他们的方法并标准化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偏差。研究人员说,大数据揭示了原本需要22000个典型的观察性研究才能发现的问题。

其中,一个关键的发现是:噻嗪类利尿剂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更能预防心脏病发作、心力衰竭和中风,同时也比ACE抑制剂更安全。

据数据显示:5类一线抗高血压药物中,医生最喜欢开“普利类”(ACEI类)作为第一种抗高血压药物(占到48%);而用噻嗪类利尿剂作为初始降压药的仅占17%。

然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却与医生开药的偏好并不一致。与其他一线药物相比,首次使用噻嗪类利尿剂治疗的患者心脏病发作,因心力衰竭住院,和中风的风险低15%。而以ACE抑制剂作为首次治疗用药的患者,有19种副作用的发生率更高。研究还发现,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的疗效是所有一线抗高血压药物中最差的。

单个来看,5类一线高血压药物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差异可能很小,但经过人群规模的放大效应,它们的差异变得很显著。研究中目前使用ACE抑制剂的240万人,如果一开始就用噻嗪或类似噻嗪的利尿剂,则很可能避免超过3100例的重大心血管事件。

Krumholz博士总结说:“考虑到这些药物很便宜,而且有很长的使用记录,这些发现显然会让我们改变从ACE抑制剂开始治疗的普遍做法。这些发现支持人们选择噻嗪类利尿剂而不是ACE抑制剂作为高血压的初始治疗。”

想了解更多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防治相关信息,欢迎后台留言或致电好医友(400-060-9693)

2019-10-28 17:18

好医友小编

联系医学顾问


看不清?点击更换

医学顾问微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