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年年体检,一查还是晚期!为什么国外能实现癌症早筛?原因在这(二)
随着癌症发病人数的不断升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对体检很上心。人们对体检抱有筛查癌症的期待,甚至不少人直言体检就冲着筛查癌症,每年都踊跃参加,抽血、拍片、尿检、指检统统不落。
然而,近年来打脸新闻也不少,都是年年体检一查还是晚期的案例。那怎样才能早筛早治呢?首先需要对症下药,了解各个癌症的临床诊断常用筛查手段。
癌症:大肠癌
筛查手段:肠镜;
优点:直观可靠;
频次:40岁以上人群每年接受一次大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20岁以上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成员基因突变明确时每1-2年进行1次肠镜,45-75岁无症状筛检对象每年1次FOBT检查,每10年接受1次肠镜。
高危人群:
40岁以上有2周肛肠症状的人群;
有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大肠腺瘤治疗后人群;
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有FAP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
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尽管检查过程不令人感到舒适,但肠镜仍是筛查和诊断肠癌的金标准,可以发现癌前病变并予以切除,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院士表示,肠癌从息肉一点点病变到晚期转移不是一两个月、一两年,其周期约有15年。建议45岁以上人群至少做一次肠镜。
癌症:胃癌
筛查手段:胃镜;
优点:直观可靠;
频次:根据医生建议定期胃镜检查。
高危人群:
凡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均系高危对象:
60岁以上人群;
中重度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溃疡;
胃息肉;
胃黏膜巨大褶皱征;
良性疾病术后残胃(术后10年);
胃癌术后残胃(术后6-12月)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明确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
恶性贫血者。
胃镜检查准确性高,通过这一手段能够十分直观地看到胃里面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其他组织的具体情况,同时也可以直接取出病变组织作细胞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从而及时获得对胃癌诊断的依据。
相较于粪便隐血检查、X线钡餐检查、胃液检查、螺旋CT扫描、超声检查,胃镜仍然是临床金标准。
癌症:前列腺癌
筛查手段: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优点:目前主要筛查手段;
频次:血清PSA检测每2年进行1次。
高危人群:
年龄>50岁男性;
年龄>45岁且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
年龄>40岁且PSA>1μg/L的男性。
美国癌症协会和泌尿外科协会推荐50岁以上无症状男性应一年一次检查血清PSA和直肠指检,以筛查前列腺癌;若有异常时,进一步做经直肠超声检查或活检;通过这种方法,至少可比预期寿命延长10年。
PSA升高时需要辅助尿常规的检测以及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血尿、前列腺液等检查结果,综合判定后才能知道是否是癌症的前兆。
癌症:宫颈癌
筛查手段: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
优点:对宫颈癌细胞的检出率高;
频次: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及以上的女性都建议筛查。
21-29岁采用宫颈细胞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
30-65岁采用宫颈细胞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或者高危型HPV与宫颈癌细胞学联合筛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5年1次;
筛查结束时间:>65岁且既往检查均示阴性,则结束筛查;若曾诊断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病史者,则再持续筛查20年,筛查频率视病情定;
接受过子宫全切术的女性(无宫颈),且过去20年里未曾有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CIN3、原位癌或癌症的女性不需要检查;
接种过HPV疫苗的女性,遵循特定年龄的建议(与未接种疫苗的女性一样)。
高危人群:
有多个性伴侣;
性生活过早;
HPV感染;
免疫功能低下;
有宫颈病变史的女性。
TCT即液基薄层细胞检测,与传统的宫颈刮片巴氏涂片检查相比明显提高了标本的满意度及宫颈异常细胞检出率,目前已普遍应用于临床。
好医友了解到,TCT宫颈防癌筛查对宫颈癌细胞的检出率能达到90%以上,同时还能发现癌前病变,微生物感染如霉菌、滴虫、衣原体等。
2020-11-11 09:42
好医友小编
联系医学顾问
医学顾问微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