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癌症由感染引起,这些感染在中国更常见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将有大约1810万癌症新发病例和960万癌症死亡病例。而在这些新发癌症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可以预防的,如通过控烟限酒、早期筛查等,对于降低癌症的发病和死亡具有显著效果。此外,通过预防传染性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引起的感染,也可以预防某些癌症的发生。
在已知的1类致癌物中,涉及11类传染性病原体。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近期发表在《柳叶刀-全球健康》的一项研究显示,2018年,全球有220万新发癌症病例是由于传染性病原体感染引起,约占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13%。
在引起感染的传染性病原体中,最重要的有4类,分别是幽门螺杆菌、人乳头瘤病毒(HPV)、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它们引发的新癌症病例约占全球因感染引发的癌症病例的90%以上。
2018年,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约81万癌症病例,主要包括非贲门部胃癌、贲门胃癌和胃非霍奇金淋巴瘤;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发约69万癌症病例,主要包括宫颈癌、口咽癌、口腔癌、肛门癌、阴茎癌、阴道癌和外阴癌;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发约36万癌症病例,主要是肝癌;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发约16万癌症病例,主要包括肝癌和其他非霍奇金淋巴瘤。
此外,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感染可引起鼻咽癌、霍奇金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人类疱疹病毒8型感染可引起卡波西肉瘤。
三分之一以上与感染有关的癌症病例发生在中国,大约有78万例。由幽门螺杆菌、人乳头瘤病毒(HPV)、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发的癌症病例分别为34万例、11万例、25万例和1.8万例。其中,因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癌症占全球的4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发的癌症占到了全球的69%,表明这些感染在中国更常见。
虽然癌症不会传染,但是这些可导致感染,进而引发癌症的传染性病原体却会在人群中传播。通过预防或治疗这些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可显著减轻不断增加的癌症负担,并挽救许多人的生命,特别是在高危人群中。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降低感染传染性病原体的风险:
1、接种疫苗。HPV疫苗有助于降低HPV相关癌症的风险,具体接种要求可参考HPV疫苗接种指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2、安全性行为。HPV、乙肝和丙肝等病毒可通过性传播。
3、不要吸毒,不要共用注射器、针头或其他受感染的设备、可能带有血迹的个人物品。
4、幽门螺杆菌主要经口传播,所以应防止病从口入。如采用分餐制,或使用公筷,饭前便后要洗手等。
5、及时治疗。目前尚无针对丙型肝炎的疫苗,但它治愈的可能性非常高。正规抗病毒治疗,可减少慢性丙肝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
出国看病专业机构好医友提醒:如果认为自己可能感染了致癌病毒或有感染风险,请向医生咨询如何降低自己患癌症的风险。
2019-12-24 14:12
好医友小编
联系医学顾问
医学顾问微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