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了息肉还是得了肠癌,如何降低风险?
肠息肉,相信大多数人都有所了解,它有一定的癌变倾向,只要进行切除,癌变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但为什么明明切除了息肉,平时又非常注意生活习惯,还是患上了结直肠癌?又该如何降低风险呢?
一、肠癌与息肉病变有关
1、大便有害物质不断刺激肠道
大便中的有害物质甚至致癌物长期刺激肠粘膜,可能发生炎症。便秘会使有害物质停留在肠道的时间更长,刺激也就更大,会加速癌症的发生。
2、炎症刺激,诱发息肉
当肠粘膜受损,有害物质就更容易刺激肠道,容易出现反复性炎症。时间久了,大肠黏膜上就会长出息肉。
3、肠息肉病变,发展为肠癌
大肠息肉出现后,大便中的有害物质会持续刺激息肉,息肉就可能发展为肠癌了。息肉发展为肠癌一般需要8-15年,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95%以上的结肠癌来自结肠腺瘤。
二、要小心这些息肉
1、肠息肉的危险程度
通常,息肉数量越多,癌变机会越高;息肉越大,癌变率也越高,如1cm以下的息肉癌变率为1-3%;1-2cm的息肉,癌变率为20%;2cm以上的息肉癌变率则为50%。
2、家族性息肉,癌变几率可达100%
如果有一人得了结直肠癌,其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结直肠癌的概率是常人的2-3倍。未经治疗的家族性息肉病患者,10-20年的癌变几率是100%!如果发现家族性息肉病或者一些有遗传倾向的息肉,尽可能的切除,并且坚持定期复查。
三、学会三“点”,降低肠癌风险
1、高油脂、高蛋白少一点
如果动物性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增加太多,超出了小肠消化吸收的能力,过多的营养物质导致菌群失调,并将那些富余的营养大量合成胺类物质,即致癌物,会侵害肠道,诱发肠癌。
2、排便“勤快点”
大便通畅,可以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从而减少致癌物等对肠黏膜的接触与刺激。每周排便少于3次,每次排便时间超过5分钟,或每天排便,但排便困难,都为便秘。
3、日子“苦一点”
“苦日子”能辅助防癌,守住“鲜、野、淡、杂”。
“鲜”:指的是新鲜,多吃新鲜的蔬菜、肉、鱼等,少吃腌制的菜;
“野”:指的是野生、纯天然,多吃自然状态下生长的东西;
“淡”:指的是少油少盐、口味淡,过多的摄入油、盐,和结直肠癌有关;
“杂”:指的是种类多样、不偏食,尽量吃的种类多一些,不要太单一,针对便秘,要适当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和粗纤维的食物。
出国看病专业机构好医友提醒:40~45岁以上的成人定期体检和进行结直肠癌筛查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有家人患结直肠癌或其他恶性肿瘤者。对大众尤其是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对于预防结直肠癌发生及降低死亡率有重要作用。
2019-11-26 14:06
好医友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