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医学顾问:400-886-0922 (24小时在线)
首页 > 医学资讯 >

肠道细菌“勾搭”上癌症,关系远比你想的复杂

医学资讯 | 阅读量: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效果等密切相关,不仅影响肠道恶性肿瘤的进展,而且与其他类型的肿瘤也有密切关系,已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

不久前,《科学》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显示,结肠癌与肠道梭形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可能由此提出一种大胆而创新抗癌疗法--抗菌素疗法。

科学家们吃惊地发现,结肠原发癌症组织与扩散后转移癌组织均伴有相同的梭形杆菌,而且梭形杆菌居然存在于癌细胞内。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动物模型上,对移植的异体结肠肿瘤组织给予抗菌素治疗(甲硝唑是治疗梭形杆菌首选抗菌素),结果居然缓解了肿瘤细胞的扩散进展!

无独有偶,近日美国纽约大学Pushalkar等报告指出,胰腺癌患者的胰腺细菌数量增加超过1000倍以上,这些在胰腺中占主导地位的细菌可阻止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

实验研究发现,在胰腺导管腺癌患者体内,致病性肠道细菌通过胰腺导管迁移至胰腺。这些微生物群体一旦进入胰腺,就会释放出能够关闭免疫系统的细胞组分,从而促进肿瘤生长。

目前发现胰腺癌中存在丰富的细菌,包括变形菌、放线菌、梭杆菌等。这些细菌可释放细胞膜组分(例如脂多糖)以及蛋白质(例如鞭毛蛋白),从而使巨噬细胞进入免疫抑制状态。实验表明,使用抗生素清除细菌可恢复免疫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的能力,减慢胰腺肿瘤的生长,同时使实验小鼠体内肿瘤细胞的数量(肿瘤负荷)减少50%。

研究人员表示,使用抗生素清除肠道及胰腺中的细菌可减缓小鼠肿瘤的生长,并对免疫细胞进行重组使其再次“注意”肿瘤细胞。口服抗生素可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增加约三倍,从而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强烈的抗肿瘤转变。

目前,研究团队计划开始入组胰腺癌患者进行临床试验,探讨应用抗生素(环丙沙星和甲硝唑)能否提高胰腺导管腺癌患者体内的抗PD-1抗体治疗的疗效。

参考来源:医脉通、全球肿瘤快讯

2018-11-07 16:56

好医友小编

联系医学顾问


看不清?点击更换

医学顾问微信在线